1、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告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括“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2、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圖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3、陣風、盛行風和焚風 陣風指短時間內風向變動不定,風速強弱變化劇烈的風;盛行風即某一時期廣泛流行某一種風向的風如季風,也叫主導風;焚風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熱而干的風,空氣比較干燥,受其影響易發生森林火災。 4、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沖積扇 沖積平原指河流攜帶泥沙進入低平地區堆積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發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區;山地河流出口處的扇形堆積地貌為沖積扇。 5、地形、地勢和地質構造 地形指地表形態,一般看作地貌的同義詞,表現為五種不同的地形種類;地勢為地表起伏大勢,如我國地勢大致西高東低;地質構造指地殼及組成它的地質體(巖層、巖體)的空間展布和形態特征,如褶皺、斷層。 6、汛期和凌訊 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川積雪融化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現象,因發生時期及原因不同,可分為春汛、伏訊、秋訊、凌訊等。凌訊比較特殊,一般出現在化凍期,河道里的冰凌對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漲水現象,常發生在溫帶從緯度較低流向較高的河段上。 7、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候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引起的一種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才是季風氣候。 8、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于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稱為礦產。有礦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則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9、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和證據。 10、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 前者是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如民工流動、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二者的區別表現在是否有較長時間變動居住地。 11、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量 前者是對污染物而言,是指環境對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而后者是對人口而言,指一定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養活的人數。 12、領土、國土與國土資源 領土和國土都是從國家主權的角度指一國主權管轄的也域空間。但領土是國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權的部分。國土除領土外,還包括國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權利但不具有絕對占有權的海洋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部分,國土資源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一切資源的總和。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國家的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貸源。 13、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14、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
- 上一篇:高中地理地圖專題知識整理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
||||||||||||
|
![]() |
|
![]() |
|
學習網是公益學習類網站,所有資料僅供學習者免費參考